近年来,长清区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管理“刚性监管有余、柔性激励不足”、传统监管“信息不对称、资源分散”、社会参与路径不宽等问题,积极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“信用+社区矫正”管理体系,破解三大难题,推动矫正对象从“被动监管”到“主动修复”转变,矫正对象违规率大幅下降、重新违法犯罪率持续保持零记录。今年6月份,全省首次社区矫正中心开放日活动在长清举办;9月份,区司法局代表济南市在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培训会上作交流发言,社区矫正工作成效明显。
构建“信用+矫正”制度体系,破解监管与激励失衡难题。一是创新信用积分评价标准。制定千分赋分制的《济南市长清区社区矫正对象信用评价管理办法》,由“风险评估”“监督管理”“社会行为”“融入社会”“教育活动”五大维度构成,实行“正向加分+负面扣分”动态管理,将抽象表现转化为可量化指标。试点以来,矫正对象月均参与公益活动人次提升160%,违规行为发生率下降42%。二是推行分级分类精准管理。信用积分建立“绿蓝黄橙红”“五色”管理体系,不同分数赋不同颜色,享受不同奖励。800分及以上为“绿色”,享外出审批简化,给予适时表扬、优先培训、推荐就业、参加文化体验等奖励;750-799分为“蓝色”,实施常规管理;700-749分为“黄色”,启动警示谈话;650-699分为“橙色”及低于650分为“红色”,触发监管升级。三是建立“信用积分超市”激励机制。社区矫正对象可使用“信用分”在“信用超市”兑现物品,获得实惠。区司法局组织引导他们将所兑换物品捐赠给困难家庭、孤寡老人,奉献爱心,回馈社会,实现“受助——助人”良性循环。
打造智慧矫正平台,破解动态监管滞后难题。一是建立全域信用档案数据库。依托“智慧矫正”平台,对接法院、检察院、公安等部门信息系统,归集矫正对象基础信息、行为记录、信用评价等数据,形成“电子信用档案”,生成个人信用画像,实现公检法司及相关部门信息互联互通互信。二是创新“掌上矫正”移动监管方式。利用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和“在矫通”APP,加强定位管理,系统自动记录轨迹、学习时长等数据并换算为信用分值。目前,全区社区矫正对象“在矫通”安装使用率100%,日常监管效率提升80%。三是构建“大数据+网格化”预警体系。对接“雪亮工程”,实时捕捉社区矫正对象行动轨迹和记录,实现重点人员活动轨迹精准识别和自动预警,做到了“事事有记录、时时有警示”。
拓宽社会参与路径,破解融入发展瓶颈难题。一是打造三大基地。区司法局与区人社局合作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,与济南市第三看守所成立警示教育基地,在长清区纽扣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设立心理教育基地。同时,开设山东省首条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咨询热线,“面对面”“一对一”“心贴心”倾听其心声,帮助矫正对象解开心结、减轻压力、释放情绪,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这三大基地的建立,创造了丰富多样、因人而异的帮扶场所和条件,打通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二是建立信用修复联动机制。组建“信用导师”帮教团队,聘请律师、心理咨询师、司法所长担任导师,制定“信用体检-靶向治疗-跟踪评估”个性化修复方案,开展“诚信矫正第一课”,强化守法守信意识,帮助矫正对象重建社会关系网络,助力矫正对象“轻装上阵”。三是深化“信用+社区矫正”校地融合。与山东师范大学、智库专家积极对接,通过“需求清单、资源清单、项目清单”三单机制,实现高校专业能力(如法律、心理学)与社区矫正信用管理需求的有效匹配,助力矫正对象实现社会融入。